原来一直在用 Evernote 作为自己收集信息的工具,现在因为收费又进一步上涨。决定开始采用 Obsidian 来替代之。但是 ob 有一个地方没有 Evernote 方便,那就是网页收集器。Evernote 在主流的浏览器里都有官方支持的收集器(clipper),遇到好文章好东西直接一个选择点一下就可以放进去了,而取决于 ob 的特性,这么方便的收集器还没有研发出来。为了绕过这个限制,我开始试着用新的流程来替代以往的流程,以求更加高效和合理的收集自己喜欢的信息。

因为还有用 OmniFocus 作为自己的 GTD 工具,所以最后就把两者统一起来了。这里参考的是 PARA method, 一个号称可以把你的电子生活整合在一起的方法论。PARA 分别代表了 project, area, resource, 以及 archive。从前到后突出一个事物的动态递减性,如果事情是有一个明确截止日期的,那么就放在p里面,然后以此往后类推,r就基本是静态的有用的信息了。我主要提取了这个按照动态分类的思想,然后又结合了 OmniFocus 和 obsidian 的特性,分别把它们赋予了四个大类里的两项。比如 OmniFocus 就是我用来管理自己的项目和日常 GTD 的,因为这些是有明确的目标和完成事项的,然后把资源类和完成后的一些总结,放在了 Obsidian 里面。

workflow

整体思路是 omnifocus 来接收一切信息,作为 controller,负责把事情安排好。obsidian 则相当于数据库,负责整理和收集所有需要的信息,作为我的第二个大脑。obsidian 就不要考虑执行层面的事情,比如什么时候要做什么,它只是负责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或者规划流程。所以它的文件夹设置也不需要 todo,而是尽量偏向于知识的原始属性,比如属于科技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娱乐还是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一些小的辅助工具,来让两者的配合更加紧密。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分享文章和链接到 OmniFocus 的苹果 shortCuts,一个是把网页转换为 markdown 文件的命令行工具Clipper。前者的使用场景是在手机上用一些社交 app 时,会浏览到一些别人分享的文章或者软件,大致看几秒就可以决定是不是需要进一步看下去,这时就需要一个一键保存的工具,可以后面再做进一步的收集和整理。

然后在固定的时间整理时,就可以用到第二个工具Clipper,一般浏览完一篇文章后,如果内容十分扎实,就很想把它保留下来,只需要一个命令行,就可以把它保存下来,包含图片,效果非常好。比如下面这个就是把hacker news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保存到本地 :

clipper clip -u https://www.hashtagcoder.dev/blog/director-of-engineering -o what\ does\ cto\ do.md

我一般还会设置一个 terminal 的快捷路径,直接定位在 ob 的 inbox 文件夹里,这样生成的文章就直接在里面。

所以目前的信息流整理大致有以下几步:

  1. 所有第一眼看到觉得值得保留的东西都先进入 OmniFocus 的 inbox,通过分享键和 shortcuts 来实现
  2. 在固定时间整理 OmniFocus 的 inbox 的时候,把需要的直接放入 collect & store project 里
  3. 在 OmniFocus 的collect & store project 里就是今天需要整理进入 obsidian 的东西,并且这个项目设置为每天一 review,强制要求每天晚上进行一次 review,并把相关的 entry 处理完。
  4. 在当天 review 时,需要的文章可以直接用Clipper把它放入 obsidian,如果需要,再把它放到指定的内部文件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