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之地观后感
先是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照片,说这个电影各种意义上的好~ 我一看,诶,昨天晚上不是有个群友在出票么,说正好多一张票,我早上就赶快问了嘴还在不,结果还在,所以就约了今天一起来看~
生息之地真的非常写实,源于一个河南小孩儿的记忆,虽然我没有在农村长大,但是老爸是出生在农村的,大伯和爷爷他们家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所以还是有些记忆是与农村相连接的。
特别是第一幕,办白事。家里的女儿从外地回来,还没进村就要披麻戴孝,开始表演哭丧。我记得小时候参加了奶奶的葬礼,一堆人哭,我妈也哭的“撕心裂肺”的,我问我妈为什么哭,她只告诉我哭就好了。我看别人都在哭,于是也开始酝酿情绪,吸收了足够的氛围后,我也开始放声大哭了,那是我第一次有记忆可以吸收周围的情绪,从而转化成自己的。
故事整体上比较平铺直叙,有几个小小的草蛇灰线,比如小姨帮了婶子躲计生证的审查,后面被老公嫌弃,还有家里的呆子和羊被霸凌,以及尿床等。但都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不像是《活着》——那种命运前后的交叉感,无力感,被冲突体现的淋漓尽致。《生息之地》只是很平铺直叙的讲述着这个小家伙小时候寄养在农村亲戚家所发生的事情,比较重要的节点就是那些红白喜事儿了。先是开头的白事儿,后面有小姨的红事儿,最后是呆子和奶奶的白事儿。
现场观众最有反应是奶奶这个角色,她人虽老,但是也是典型的有什么说什么的快嘴,并且丝毫不用顾忌她人,所以说出来的话才又语惊四座,又朴实无华。她在呆子被打后边安慰抚摸着他,边破口大骂着家长,各种吐槽他们,说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打这么狠。现场在她骂脏话的时候笑的声最大,看来老人突破道德枷锁,在哪儿都受欢迎和理解。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那个小姨,她默默做着一切,也承受了许多,她不像自己的婶子,用一种更加粗犷的方式去撑着这个家,她是做着该做的事儿,不抱怨,考虑所有家里的人,默默付出自己。看到她,我总是想起自己的表姐,小时候回老家就喜欢依偎着她玩耍,她总是给我一种坚定的温柔,会在村里其他小孩儿欺负我的时候保护我,会跟我妈夸我,会像电影里一样,带我去买冰棍吃。听说她从小成绩很好,但是因为是长女,后面家里还有两个儿子,所以她反而早早退学,高中(初中?)后就没有继续了,出去打工赚钱反哺家庭。
长大了,表姐嫁了一个厨师,可惜表姐命苦,这个厨师虽然人很好,对我表姐也没得说,但是却早早生病离世了。表姐带着跟他生的儿子,继续生活着,她就在我家附近的城市,所以也经常会上门,我妈算是对她很用心了。后来表姐又找了一个,虽然人不是多好看,但好在对我表姐不错,也心疼她,两人又生了个儿子。表姐就是那种很温柔的河南姑娘,说话慢慢的,有时还捧捧你,河南话在她嘴里说出来都有种豫剧的感觉了。
就是这么好的表姐,我小时候也有过伤害过她的时候,记得那会儿 3-4 年级左右,表姐刚从乡下过来,借住在我家,我妈对她特别好,搞得小时候的我吃醋,觉得自己的爱被她瓜分了一部分。有一次去买裤子的时候,我妈先给表姐挑了一条,我就醋意大发,好像说了表姐是别人家的什么的,反正是比较恶毒的话,具体说了什么我还真的忘记了,但是那种恶意就像一颗沙子一样,埋在我的心里,后面如珍珠的形成过程似的,不断被我的良心所冲刷着,包裹成了一个我心头无法抹去的记忆。每每想起,还是一汪愧疚与自责涌上心头。
这也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所缺失看到的,我看到第一眼,就开始期待有相关的情节,一个城里来的孩子,很可能有各种身上的傲气,这种傲气会伤害到别人,特别是跟自己最亲近却又包容的表亲。不过电影的手法更多的是表现那种原始的生活状态,没有涉及到这方面,或者说,寄宿在乡下,已经让主人公 chuang 不那么傲气,产生了寄人篱下的感觉。
电影还有一方面是非常出彩的,就是镜头和色彩,乡下其实比里面更加不堪,但是在导演的视角里,绿色的麦浪,高筑的坟头,通过视角的变换,统统显得那么有生气和高级。色彩也非常漂亮,朴素大方,没有了当年张艺谋《红高粱》那种豪放的红,更多的是朴素的绿和乡下的土黄,更接地气了,配合着那口口声声的“中”,一秒就回了河南乡下,而且是记忆里美化过的乡下。
里面的老太太提到自己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给自己大儿子安葬的地方,村外河边的芦苇地里,第一幕的坟头动迁后,就在絮叨说不要安葬在自家的坟地,一定要回到芦苇地。最后一幕,就是把她又安葬回去了,老太太一生都没有走出去。